XM期货官网

追寻“年味”的变与不变:这个春节,你怎么过?(2025年01月25日)

XM

  每到年关将至,人们总是津津乐道春节的变与不变:有人怀念过往 ,回忆儿时年味;有人满怀憧憬 ,畅谈过年计划。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还原记忆中“年”的样子 。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到来之际 ,记者走访各地,寻年味 、看传承 、读变化,探寻古老中国年绵延几千年的基因密码。

  2025年1月8日晚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鱼灯队在村里表演。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古老年俗渐复苏

  “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 ,鱼跃龙门!”

  夜幕降临,激昂的锣鼓声响起,安徽黄山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沸腾起来 。只见6尾4米长的“大鱼”从祠堂鱼贯而出 ,灵动游弋,栩栩如生。

  春节临近,嬉鱼灯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作为徽州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期间 ,瞻淇鱼灯在古村小巷穿梭游动,流光溢彩 。

  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带领鱼灯队在街巷上表演。他目睹了鱼灯的发展变化:“过去‘头鱼’大多由村里年长者担任,这些年 ,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村里参与鱼灯会活动,传承这项古老民俗。”

  一度面临传承之困的鱼灯,如今成了黄山市的“顶流” 。春节前 ,不少村民早早回乡组织鱼灯会,鱼灯表演也从正月期间的固定节目变成了常态化民俗活动。

  扎龙头、龙身、贴皮 、上色……广西宾阳炮龙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甘狄英同样为这个春节忙碌着。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传承千年的炮龙节点燃县城欢乐气氛 。

  “给炮龙节制作的订单有20多条 ,还不算小龙、蛇。”甘狄英说,今年订单较多,春节前正是扎龙最忙的时期 ,大家都在加班加点。

  热闹、新奇 、表现力强,非遗年俗的一些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当代审美 。

  “民俗庆祝活动与年轻人追求快节奏、新鲜感的生活方式有共通之处,能让情绪得到释放 ,还‘自带流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分析 ,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张力,在传承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

  “同时要注意避免快餐式消费的倾向,不迎合 、不跟风 ,防止年俗活动走向异化。”林继富补充道 。

传统习俗正发展

  “脱单神器”“逢考必过”“一个亿”……很难想象,这些“潮言潮语”竟出现在传统木版年画上,古典美中透着一丝“混搭”味儿 ,备受年轻人追捧。

  融合新创意的年画,出自广东佛山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之手。她觉得,非遗就是要给大家用起来 ,走进千家万户,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 。

  年画,自古以来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生各个阶段的愿望。“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守住 ,然后经我们的手,让它更好融进现代生活。”刘钟萍说 。

  过去,春节仿佛给按部就班的生活按下“暂停键”:一桌年夜饭需要一家人早早准备 ,节日期间要拎着大包小包挨家挨户串门拜年……现在 ,年夜饭有预制套餐、动动手指可红包转账,“过年”似乎只是平静日常中泛起的一丝涟漪。加之近年烟花爆竹放得少,让一些人觉得“年味淡了”。

  “年味的‘味’是同时代联结在一起的 。所谓‘年味淡了’ ,只是过年的形式更多元化,春节的核心元素不曾改变。”林继富说,拜年形式变化 ,而情感交流还在;年夜饭做法有异,团圆寓意不变。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

  如今,在“中国花炮之乡”湖南浏阳 ,借助无人机、天幕,同时结合AI 、全息投影等技术,烟花能够营造出流星雨、天外来物等视觉奇观 。通过研发气态发射型烟花、新型环保鞭炮等 ,源头上减少燃放对环境的影响。据统计,2024年春节前后,浏阳燃放企业在全国各地燃放大型焰火近550场。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 ,今年截至1月10日 ,“浏阳烟花秀”搜索量同比增长192%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预计将吸引更多游客来浏阳过大年,持续提振文旅经济。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陈忠烈指出 ,随着时代发展,年俗传承发展的环境出现了变化,年俗本身势必要随之变迁。这不代表传统民俗的影响力在降低 ,而恰恰是不断更新前进的象征 。

新的年味在聚集

  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年味了!

  年货买“谷子”,新衣选汉服;美容 、美甲 、美发是辞旧迎新,举家出游也是阖家团圆。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居家布置、新年写真和年货购买情况 ,感慨“从年味的享受者变成年味的制造者,或许这就是传统节日的传承吧”。

  走出家门,人们踏进游园会 ,迈进博物馆,坐进电影院,与熟识或陌生的“TA”分享过年的快乐 。

  蒙古族四胡音乐悠扬婉转 ,传统手工艺品巧夺天工 ,鱼皮画体验趣味盎然……吉林省松原市鼎润文化创意产业园这几天热闹非凡,人们前来参加“吉林非遗过大年”活动,提前感受新春气息。

  非遗美食品鉴区香气四溢。一名正在品尝全鱼宴的游客竖起大拇指:“这鱼太鲜美了!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非遗美食 ,还可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收获满满 。”

  记忆中的“年味”之所以浓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能够参与若干与过年有关的集体活动。专家指出 ,文博场馆、公园等公共场域如今发挥着集体欢聚平台的功能,引领大家共聚一堂,共享 、互动 ,沉浸式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喜庆,增强人们的归属感。

  走上“云端”,“赛博年味”红红火火 。

  记者在一家主营电子红包封面的网店中看到 ,店铺所售红包封面画风精美,还带动画和音效,售价从2元多到5元多不等 。店家表示 ,近一个月以来 ,最火的一款已售出1万多单,卡通蛇、萌宠等主题很受欢迎。还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制作AI拜年视频教程,将自己的照片、春节元素和创意动画结合 ,年味十足,诚意满满,“家人们收到一定会很惊喜”。

  “这些庆祝春节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林继富说 ,春节内涵的不断发展 、丰富,反映出当今中国人文化生活愈发充实。“现代元素融入传统中构成新的知识生产,这恰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契机。”(记者杨湛菲、刘美子、邓瑞璇)